棲霞山位于南京市棲霞區(qū),又名攝山,被譽為"金陵第一明秀山",南朝時山中建有"棲霞精舍",因此得名,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(qū)、中國四大賞楓勝地之一。
棲霞山素有"六朝勝跡"之稱,在清代被列為"金陵四十八景"之一,有"一座棲霞山,半部金陵史"的美譽。歷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登臨棲霞山,歷史古跡遺址80多處,薈萃了宗教文化、帝王文化、綠色文化、名人明俗文化、地質(zhì)文化、石刻文化、茶文化。千年古剎、佛學"三論宗"祖庭、佛教"四大叢林"之一的古棲霞寺就座落在棲霞山西麓。
棲霞山有三峰,主峰鳳翔峰海拔286米;東北有龍山;西北有虎山。棲霞山的地學內(nèi)涵極為豐富,古生物化石眾多,是許多地學名稱的命名地,被專家稱為"天然地質(zhì)博物館"、"地學教科書"。
截至2012年,棲霞山蘊藏豐富的鉛、鋅、銀、石灰石等礦藏資源,鉛、鋅、銀等礦已開采多年,其中鉛鋅金屬超過200萬噸,是華東地區(qū)最大的鉛礦床。 非金屬礦主要有白云石礦、石灰石礦、石膏礦、黏土礦、脈石礦、煤礦等;金屬礦分布廣泛,主要有鉛鋅礦、銀礦、金礦、錳礦等。
棲霞山自南朝以來就是佛教圣地,棲霞寺為眾寺之首?!稐妓滦拊煊洝吩?"金陵名藍三,牛首以山名,弘濟以水名,兼山水之勝者,莫如棲霞。"昔時山間盛產(chǎn)甘草、野參、當歸等養(yǎng)生滋補中草藥,皆有攝生之效,故俗稱攝山;又因整個攝山自主峰以降,形如雨傘,亦名傘山。
明代畫家張宏以棲霞山為畫題,創(chuàng)作了一幅《棲霞山圖》,真實地描繪出了明朝時期棲霞山的風貌。整幅畫面氣勢恢宏,以千佛巖為主體,縱深地鋪灑出一片蔥郁的森林。《棲霞山圖》是明朝時期棲霞山的唯一歷史影像資料,為國家一級文物,現(xiàn)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館。
"棲霞"并非山之初名。據(jù)說古時山上盛產(chǎn)野參、當歸、首烏、茯苓、甘草等中草藥,有滋養(yǎng)攝生(即養(yǎng)生)之效,故名"攝山"。棲霞山起初名不見經(jīng)傳,自南朝時起,棲霞山因寺而出名,成為我國佛教圣地。南齊時,平原人明僧紹,將其宅院"棲霞精舍"贈予法度禪師,法度將院改建為寺,并命名為"棲霞寺",攝山也因寺得名"棲霞山"。
傳說,棲霞寺創(chuàng)建人僧紹曾夢見西巖壁上有如來佛光,于是立志在此鑿造佛像;他病故后,其子在南齊永明二年開始與僧智度禪師在西壁上鑿佛龕,直到南朝齊永明七年,三圣像才得以完成,三佛合稱"西方三圣",該殿也稱"三圣殿"。南朝梁大同六年三圣像佛龕上出現(xiàn)佛光,驚動齊梁貴族,于是紛紛前來鑿石造像。于是從南朝齊永明二年至梁天監(jiān)十年逐漸開鑿而成的佛像始有515尊,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龕,或七八尊一室,分鑿于294個佛龕中。后來,唐、宋、元、明各代相繼在紗帽峰都有開鑿,連南朝在內(nèi),共有700尊。佛像大者高數(shù)丈,小者僅盈尺,號稱千佛崖。
時力礦用車是一款高效率、質(zhì)量好、經(jīng)濟性強的非常實用的地下自卸車。而今天時力178T地下自卸車也在濰坊裝車發(fā)往美麗的棲霞山。